林下复绿,拓展致富新空间 ——关注宁国山核桃产业的生态修复工程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1-12-08 浏览次数:932

林下复绿,拓展致富新空间

——关注宁国山核桃产业的生态修复工程

作者:迟诚

宁国林农正在用割草机割草。政府对每台割草机给予60%的财政补贴,极大地调动起林农进行山核桃林下修复的热情。李玉胜 摄


  林下绿草茵茵,树上果实累累。在安徽省宁国市,一棵山核桃树上与下的绿色对应,构成了宁国老百姓新的致富空间。


  从1990年至今,20多年间,宁国山核桃种植面积从9.5万亩增长到33万亩,产量已占到全国2/5,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山核桃之乡。


  然而,林下植被遭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单一树种导致林分抗逆性下降、病虫害泛滥导致减产减收……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为宁国山核桃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如何保障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惠民,宁国一直在探索。


  粗放增长的生态之殇


  初冬,记者在宁国看到了两种不同景象的山核桃基地:一种林下覆草,绿意浓浓,另一种林下则是寸草不生。由于山核桃是落叶树种,远看整个山体都是一片荒芜。宁国市林业局宣传办主任李玉胜告诉记者,林下有草的是这两年市林业局开展林下修复的成效,而在此之前,林下荒芜则是普遍情况。


  记者了解到,宁国全市有15万亩的山核桃是生长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占整个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李玉胜告诉记者,林农种植山核桃始终延续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普遍使用除草剂,导致山核桃林下植被覆盖度日渐下降。在过去,荒凉灰暗成为这个季节里,山核桃山的主色调。


  特殊的立地环境和植被的人为破坏,直接导致了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之前,宁国山核桃林下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面积超过20万亩,约占总面积的75%。在雨季,林间土壤侵蚀中度以上的区域超过7.5万亩。


  由于山核桃近年来收益不断上涨,老百姓自发寻找一切空隙种植山核桃。宁国市南极乡梅村被誉为中国山核桃第一村,全村近90%的山地里都种满了山核桃。该村支书殷韶华总是颇有感慨地说:“该栽的地方栽了,不该栽的地方也栽了。”


  可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产量的大幅增加,老百姓老是纳闷:“问题出在哪里呢?”


  据宁国市林业局一位技术人员介绍,植物种群的单一化,破坏了各种害虫的天敌滋生繁衍的环境,而溃疡病、枝枯病等生态型病害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木和林分的健康状况。


  对生态脆弱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宁国因此而受的“伤”已经足够让人揪心:2005年-2009年,因台风引起山核桃大树倒伏达2万余株,面积超过1000亩;2009年春,山核桃病虫害危害面积超过1万亩,为正常年份5倍以上,仅南极乡梅村发生整株枝枯的大树就接近2000株……


  产业转型的“一号工程”


  宁国市林业局局长甘培坤回忆,2009年深秋,他刚到林业局任职。站在梅村的最高点俯视整个中国山核桃第一村,映现在他眼里的却是一片凄凉,树上叶子落了,林下光秃秃一片。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展山核桃林下生态系统修复!


  2010年初,宁国启动了山核桃产业转型的“一号工程”——栽培区林下生态修复重建工程,南极、万家等乡(镇)相继出台了《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实施方案》,一场轰轰烈烈的林下复绿行动沿着天目山脉拉开帷幕。


  对山核桃区内加大实施生态保护力度,宁国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禁止林农再使用除草剂,另一方面积极引种适宜林下种植的草本植物,双管齐下。


  近3年来,宁国全市已累计引种紫穗槐75万株,白三叶800公斤,全市冬季山核桃林栽植油菜、萝卜等乡土绿肥面积5000亩。目前,通过生物措施实施生态修复的山核桃面积约为1.1万亩,占全市结果林分的7%,预计3年后,通过进一步引种和扦插繁殖等多种形式将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一台市场价1000多元的割草机,在宁国,老百姓只需要自掏腰包400多元就能买到手。60%的财政补贴堪称宁国市林农机械补贴的大手笔。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在宁国林机补贴最高也只有40%。甘培坤认为,政府给予农民60%的补贴,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林农负担,另一方面,让老百姓只出一少部分钱,体现了政府对此的引导和带动,更能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


  从2010年5月25日启动的山核桃产区购置割灌(草)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宁国市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已超过350万元。目前,全市林农购机接近6000台,山核桃产区农户6成以上使用割灌(草)机并承诺不使用任何化学除草剂,使用机器割草的林分面积将达到12万亩,超过山核桃栽培面积的1/3。


  关乎长远的理念转变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宁国山核桃产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仙霞镇太阳村民组的山核桃种植户张宝林几年前还总是忧心忡忡,病虫害导致他家的山核桃林产量一直不稳定。2010年,张宝林在宁国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经营的要求,停用了除草剂,种上了白三叶、油菜、萝卜等林下作物,挂上了频振式杀虫灯,用上了生物农药,对山场进行生态修复。如今,张宝林的山核桃病虫害已得到有效控制,产量连年增收。


  病虫害少了,产量高了,张宝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张宝林家山核桃林的变化让他不知不觉成为当地的示范户,周围的林农也纷纷像张宝林一样开始了林下生态系统恢复。


  “光给老百姓讲生态保护、病虫害滋生原理等大道理是不行的,要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甘培坤认为,要重在引导和示范,通过一批典型的带动,让老百姓发自内心认同生态修复。


  2011年是宁国确定的山核桃生态修复巩固年,也是关键之年。今年以来,林业部门已在万家乡建立万亩生态经营示范区,在南极、万家等地建立了总面积达到1000亩的生态修复重建示范基地5个,山核桃林业科技示范户110户;市林业局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推广果蒲还山和引导采收后期管护,采取多项措施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在甘培坤看来,这些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地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的经营理念和林业部门的服务理念。


  “今后我们将不再鼓励山核桃基地扩大规模。”甘培坤表示,下一步宁国山核桃的发展重点是要在现有面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怎么提高质量和附加值。“这才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根本!”甘培坤一字一顿地说。


  离开梅村时,路过南极乡的山核桃生态修复重建示范基地,李玉胜指着林下覆草的山核桃林对记者说:“用不了几年,整个宁国的山核桃基地就会像这样,全都绿起来了!”